資訊中心
informationCentre?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最難過的一個月,可也是防病養(yǎng)生的上佳時機。 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朋友懂得了“冬病夏治”的道理,這幾年在三伏天艾灸的人越來越多。
?
除了艾灸、貼穴位等,三伏天養(yǎng)生需要注意的是適當進補。
?
?
正所謂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,以利于“秋收”和“冬藏”。 然而夏天又是特別難調(diào)養(yǎng)的季節(jié)。天熱,人吃不好,睡不好,容易傷身。
?
三伏天更是暑熱難耐。中醫(yī)認為暑熱最能耗傷人的正氣。氣溫高,人體大量出汗,體內(nèi)的正氣也隨著汗水往外走。汗就是津液啊,出汗太多就會造成氣津兩虛。伏天雨水也多,濕氣影響脾胃運化,導(dǎo)致脾氣虛,消化功能減弱。
?
?
此外,夏季心火旺又會克肺。所以說,一夏無病三分虛。就是這個道理。虛者補之,要匡扶人體的正氣,就一定要在三伏天進補。
?
?
論補氣良藥,黃芪當屬第一。
?
中氣不足的人,身體比較虛弱,一動就出汗,肺活量比較小,甚至內(nèi)臟下垂,最適宜用黃芪進補。
?
?
黃芪是補中氣,相對溫和,效果卻不遜色,而且比人參固表的作用更強,所以成為最常用的補氣藥。
?
黃芪性溫,味甘,入脾、肺二經(jīng),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氣的功效是最強的。增強脾肺之氣,就是在增強人體的運化功能,因此黃芪可以強健三焦、補益五臟,可以解脾濕、升肺氣、強心、益腎氣、補肝虛。
?
?
黃芪還有利尿消腫和托毒生肌的作用,不僅適合腎炎、水腫病人做食療,對于虛胖的人,還有減肥的作用。皮膚長瘡或有潰瘍的人,吃黃芪能使膿毒排出,促進傷口愈合。
?
金代著名的醫(yī)家張元素,對黃芪的藥效總結(jié)得好。他說,黃芪甘溫純陽,其用有五:
?
補諸虛不足,一也;
益元氣,二也;
壯脾胃,三也;
去肌熱,四也;
排膿止痛,活血生血,內(nèi)托陰疽,為瘡家圣藥,五也。
?
?
吃黃芪,宜用清淡之方。最簡便的辦法,就是喝黃芪粥。
?
黃芪粥,在古代就早已食用。在蘇軾的詩中,就曾提到過他在大病初愈時喝黃芪粥的事情。
?
?
當時“齋居臥病禁煙前,辜負名花已一年”,故用“黃耆煮粥薦春盤”。這是用黃芪粥來補養(yǎng)病后虛弱的身體。白居易也有一首《齋居》詩寫道:“香火多相對,葷腥久不嘗。黃耆數(shù)匙粥,赤箭一甌湯。”
?
詩中的黃耆就是黃芪,而赤箭是指中藥天麻。黃芪、天麻之類在今人看來純?yōu)樗幉?,而在古人看來卻可列入日常食譜。從白居易到蘇軾,自唐至宋,文人們的餐桌上竟少不了這一道黃芪粥,病后喝,吃素時也喝。
?
?
做黃芪粥,要注意黃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。
?
要把黃芪通過中藥的“三煎三煮”方法熬成藥汁。用這個藥汁加米煮粥。具體的做法如下:
?
首先,取大約30克黃芪,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時,連水一起燒開,中火煮30分鐘,將藥汁潷出備用。
?
其次,再加等量的清水燒開后煮15分鐘,再次潷出藥汁。然后重復(fù)上一步的動作。
?
最后,將煮過的黃芪藥渣撈出扔掉。將三次煮的藥汁放在一起,放入約100克的大米,煮成稀粥即成。
?
黃芪粥提氣作用很強,最適宜早上喝,喝完之后,一整天都會精神十足。
?
?
這個粥方中,黃芪的用量不多,配上大米,很平和,屬于平補,在暑濕重的季節(jié)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點。
?
氣弱體虛的朋友,在三伏期間堅持每天喝黃芪粥,能夠提升中氣,增強免疫力,到了秋冬就不容易生病了。
?
?
注意:黃芪粥是補虛的,實證不宜。
?
體虛、中氣不足、中老年人、大病初愈、手術(shù)后、放化療后的病人可以多吃。陰虛陽亢者、有表邪者則不宜。比如如果你今天受涼了,感受了風寒,那就是有表邪,那么這兩天就不要喝黃芪粥。
?
?
除了補氣的黃芪,也可加黨參和當歸組成氣血雙補的三寶湯。黃芪、黨參、當歸與老母雞一起煲湯喝,味道非常鮮美。
?
?
黃芪、當歸、黨參這三味都是溫補氣血上好選擇,是可以長期服用的食補佳品。尤其適合女士服用。
?
氣血充足,脾胃調(diào)和身體才能健康強壯,才能改善面色黃暗,怠乏力,浮腫虛胖,便秘等等女人最常見的問題。從內(nèi)補入手比花費昂貴的外用品效果更加顯著。
?
(溫馨提示:本文僅供參考,中醫(yī)講究辨證施治,因個人體質(zhì)不同,用藥需謹慎,請在醫(yī)生的指導(dǎo)下用藥。)
?
本文由永剛飲片(YGYP2014)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,無法核實原作者,如涉及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后臺刪除,謝謝合作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(wǎng)正版圖庫